巴•特鲁木杰,男,蒙古族,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级生物科学蒙班学生,新疆人。作为一名大学生,巴•特鲁木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关爱同学,学习态度认真严谨,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爱好广泛在音乐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学习和生活中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热情与激情。他本着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对待身边每一位同学,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珍惜与同学和老师共建的每一份情感。
巴•特鲁木杰,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用自己的执著与努力书写着多彩的大学生活。大学的学习生活,使巴•特鲁木杰同学从最初的幼稚男孩一路走向成熟,更将他培养成了一名待人真诚友善,对待生活积极乐观,敢于承担责任,具备较强环境适应能力,拥有吃苦耐劳精神的新一代有志青年。自入学以来,他竭尽全力地探索着、实践着、奋斗着,孜孜不倦地学习,锐意进取地工作,乐观豁达地生活,努力践行着当代优秀大学生的优良品质。现将该同学的主要事迹汇总如下:
一、自强不息,积极乐观
巴•特鲁木杰来自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家里有一个哥哥,幼年时父亲意外去世之后由于各种生活上的困难,母亲带着哥哥改嫁,于是,他跟随外公长大。外公去世之后在母亲的帮助下一路走来。家庭的变故改变了原来幸福的一家人,却没改变他乐观的积极生活态度,无论遇到什么生活上的困难他都乐观坦然的面对。上学后,他更是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在2011年的“三下乡”活动中,他以积极乐观态度的与同学们交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激励同学们学习,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同学们要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
他坚信“人不怕穷,但我们要人穷志不穷。”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他辛辛苦苦挣出来的。还时不时的给家里寄去一些钱,贴补家用。巴•特鲁木杰同学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的小县城,每次回家光花费在来回路途中的时间就要10天多,所以在上学的几年中他都没有回家过过一次年,没有和家人一起吃过一次团圆饭。当大家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时,他仍只身一人在外地打工挣钱。虽然学习很忙,打工很累,但是他一直都在努力进步。
二、呼麦艺术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他一直跟随外公学习呼麦和马头琴,直到外公去世从未间断过。呼麦和马头琴成了他孩提时最好的“玩伴”。他常说:“呼麦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我要将它继承并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呼麦,学习呼麦。”
无论是学院还是学校的晚会中总能听到他那具有穿透力的呼麦演唱。尤其是在2011年11月14日晚,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草原雄鹰社团的帮助下举办了第一场属于自己的“巴•铁力呼麦专场音乐会”,此次演唱会邀请了来自各地的呼麦名家和院级领导及老师,也吸引了包括内蒙古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他不但传承了呼麦艺术,而且还在校外开设了呼麦授课班,对外教授呼麦,让更多人了解呼麦,学习呼麦。让这一传统艺术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2011年12月,又被内蒙古蒙语卫视春节晚会栏目组选中,积极筹备2012年内蒙古蒙语卫视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迎接最后的筛选。正是他的努力拼搏换来了今天的鲜花与掌声,正是他顽强毅力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三、积极参加 “三下乡”等志愿者服务活动
巴•特鲁木杰同学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体现在各个方面,可以说他身边近到兄弟老师远到一面之交的普通同学都得到过他真心的帮助。大到身体力行的帮助,小到节日的一封简短但又温馨的短信问候。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他都能做到细致入微,让身边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热情,让每个人的心都感到温暖。他是内蒙古师范大学草原雄鹰社团的成员,在社团里他热情地帮助每一个团员,用一颗真诚的心关心每一位成员;在校外他更是热心的帮助每一个人,帮忙做晚会串场演出从来都是无偿的。
2011年7月22-29日,他参与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三下乡”志愿者服务队,在此次活动中,他和其他同学们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与“熊宝宝夏令营”合作,同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们生活、学习、娱乐在一起,为孩子们介绍了有趣的动植物内容,教授了优美动听的民族艺术,还到当地的篝火晚会上表演精彩的呼麦表演,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和羡慕的目光,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夏令营负责人员的一致认可,更是和小朋友们建立了难舍难分的感情,他在和小朋友们一起生活的一段日子里,拿出手艺给小朋友们做他家乡里最好吃的饭——大盘鸡。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吃他做的大盘鸡,所以,小朋友都叫他“大盘鸡哥哥”。在三下乡结束准备回校的当天,小朋友们都不想和他分开,付出的真心有了收获。机缘难得,唯有珍惜。珍惜今天,珍惜生活,珍惜让他富有。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媒体的关注,“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新闻栏目”和“内蒙古电视台汉语卫视少儿频道”分别对巴•特鲁木杰进行了专访。巴•特鲁木杰志和愿者队的朋友们为母校和学院争得了荣耀,也为草原孩子们争得了这个夏天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