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尚的师德诠释生命的价值-k8凯发官网

 用高尚的师德诠释生命的价值-k8凯发官网

师苑人物

师苑人物

用高尚的师德诠释生命的价值
发布时间 : 2012-02-27 点击量:

——记我校法政学院原教授包和平先生

文/边辑

包和平(1963.4—2009.10),蒙古族,1963年4月出生于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生前系法政学院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从教以来,出版专著《工程社会研究:三门峡工程中的争论与解决》;参编《工程哲学》中《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哲学分析》部分;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家和省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和参与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一项; 2003年11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2007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八届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6年7月,43岁的包和平以优异的成绩拿到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他主动要求回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工作。在三年的博士生活中,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克服了疾病、年龄、以及经济状况等困难,按期完成了学业。回到了他钟爱的教师岗位。

2003年的秋季, 包和平跨进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四十岁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他作为学生显得格外扎眼,但三年学习过程中,谁都没有看出这个勤奋刻苦,学生宿舍楼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成绩优秀的老大哥,居然是一个肿瘤患者。

早在2000年,包和平就时常感觉身体不适,只是一向身体强健的他,怕耽误教学工作,认为只是小毛病,不用求医。时间一晃三年,2003年4月时,他胸部疼痛难忍,在妻子的劝说之下,这才去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结果出人意料,胸腺瘤!必须马上手术。疾病和疼痛并没有吓倒这条蒙古汉子,他以乐观科学的态度坦然的面对疾病。手术后不到半年,他便带着虚弱的身体前往清华大学开始攻读科技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3月,包和平的胸腺瘤复发转移,在接受化疗的情况下,他按期高质量地完成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其博士论文《工程的社会研究:三门峡工程中的争论与解决》,在第一手材料还未完全公开、写作难度极大的情况下,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获得了众多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致认可。清华大学曹南燕教授认为,该专著作为“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关于工程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学术专著,已引起国内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因为三门峡工程社会学研究方面独到的见解,包和平作为一名清华大学的在校学生,以特约专家的身份被邀请参加了由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组织的,由殷瑞钰、汪应洛两位工程院院士主编的《工程哲学》一书的编写工作,撰写其中的案例《对三门峡工程的哲学反思》两万余字。本案例作为此书中唯一失败工程的案例分析,得到了参与此书编写的工程院院士们的肯定。水电部副部长、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先生这样评价:“包和平教授‘对三门峡工程的哲学反思’一文写得很好,有些观点有新意,特别是‘库区地区受损,长期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和解决’;‘根本没有涉及水库运用过程中带来的效益分享问题’;‘如何公开、公正合理地处理三门峡工程的效益’是重要的现实问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