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数学文明 振兴民族传统工艺
——记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董杰博士
推荐导师:科学史技术史研究院 郭世荣教授
【阅读提示】
董杰,男,汉族,1982年8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理学博士,工学博士后,国家万人计划全国青年拔尖人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主要从事数学史和传统工艺研究。
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秘书长。担任国家级教学团队“科学史学科群教学团队”、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史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受聘中国台湾中正大学弹性薪资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数学史学会理事、内蒙古民俗学学会理事,担任国务院正式行文批准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大项目《中华大典》中《数学典》编委、三角总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科技史卷》编委、《内蒙古社会科学北疆普及丛书》编委等。
自参加工作以来,负责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10余项课题,至今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蒙古文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6部。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项成果、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等,参编著作获得中国历史学最高荣誉奖项“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等。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作为一名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在师大一口气读完了本科、硕士、博士,直至留校任教。有人说,董杰就是在师大这片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最本土化青年专家,也有同事戏称为“土”青椒(青椒即青年教师的谐称。)
十年磨砺 化茧成蝶
董杰出生于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学生时代的他朴实无华,并没有显示出超越常人的聪颖,却有着生活简朴、勤勤恳恳、奋发自强的秉性。1998年董杰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中学——呼和浩特第二中学读高中,周围的同学们天资聪颖,普普通通的他并没有任何自卑,努力学习,保持着中上水平的学习成绩。高考时由于填报志愿欠妥,他被调剂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就读于当时新成立的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当时一些老师、同学、亲友出于善意,劝说他复读,准备来年考到区外更好的大学学习。那时的董杰也曾沮丧、失望,但是奋发自强的性格鼓励着他,他坚信老师的教导:哪里都会出人才,是金子总会发光,坚持不懈终会成功!
2001年8月,董杰坦然地进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习一门非常冷门的专业——科学技术史。当时周围很多老师、学生、家长对新成立的科学史系及专业存在疑虑,开学报到第一天,仅有的20名学生中,就有3名退学,之后陆陆续续又有10余名同学转到管理学等其他专业读书。董杰不为所动,他结合学校和自身的优势,将数学史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为了弥补自身数学知识的缺漏,董杰在师大数学系完整学习4年本科课程。2005年本科毕业,董杰获得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董杰面临着是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的选择。当时他的母校呼和浩特第二中学和师大数学系都希望他可以工作当老师。而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的冯立昇教授,也鼓励他读取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生。这时,董杰的本科指导教师、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希望他能够在师大继续学习数学史。董杰没有犹豫,继续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直到2011年博士毕业,留校工作。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求学的这10年,丰富了董杰的专业知识,增长了生活阅历,更重要的是,在这10年中,他坚守着勤勤恳恳、奋发自强、坚持不懈的人生信念,努力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将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技术史研究者和教学者。2012年,刚参加工作的董杰,便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从事中国数学史研究。之后又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资助。读书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并得到了日本著名数学史家小林龙彦教授的关注,被后者推荐给日本数学史界。
科研报国 矢志不移
2011年博士毕业留校工作,本来打算轻松一段时间的董杰,却接到了编撰《中华大典•数学典》的任务。《中华大典》由任继愈先生担任总主编,是国务院正式行文批准启动的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共有7位政治局常委作了题词或批示,对《中华大典》的编纂表示支持,并给予指导。2012年《中华大典•数学典》重新启动,主编郭书春先生力邀董杰担任三角总部主编,并与出版社商定,三角总部先行先试,首先拿出样章,送大典办审核。接到任务,董杰不敢耽搁,立刻着手编纂任务,其历时两月,终于完成80余万字的三角总部,送出版社审查,样稿得到出版社和编委会一致好评,并推广到其他各总部。
《中华大典》的工作刚刚结束,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又邀请董杰参加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工作,对中国第一部三角学著作《大测》和第一部三角函数表《割圆八线表》进行点校、注释。董杰不辱使命,利用《大测》拉丁文原本和海内外6种版本,对《大测》进行校释,又对3万多个函数值进行一一校对,终于完成《< 大测>校释》一书,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刊行出版。目前该书首次印刷的3000册已经售罄,出版社正在进行二次印刷、销售的工作。
董杰除了无怨无悔的承担学界前辈学者交付的科研任务,也一丝不苟的完成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201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他严格遵守申报时的各项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50万字书稿一部,45万字译著一部,超额完成了研究内容。结项成果经国家社科规划办聘请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全部专家都给出优秀成绩,最后该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表彰。之后董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目前已经在包括国际科学史顶级杂志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sci)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研究著作2部,受日本京都大学、台湾中正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邀请并获得资质,赴境内外多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董杰还积极推动中国学者与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科研单位及学者的合作交流。他突出的科研成绩和卓越的创新思维受到国外同行学者的认可和好评,日本小林龙彦教授无偿将自己的著作交由他翻译出版,美国陈建平教授每年都赴内蒙古师范大学与董杰进行实质性合作研究,联合署名发表文章。
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民族本体意识愈加觉醒,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必然得到充分的发掘、继承和弘扬。董杰从事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魅力,揭示了中西、中日、中韩自古以来的数学交流与文化传承,彰显民族自尊自信,开启文化自觉自新,为弘扬中国传统数学文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了贡献。
董杰(左二)和他的研究生在一起
钟情传统工艺 为内蒙古添彩
作为“走西口”移民的后代,董杰从小就听爷爷教诲:我们山西老家闹灾荒,吃不上饭,流落到内蒙古。感谢内蒙古各族人民收留我们,感谢内蒙古的土地养育了我们。知恩要图报!
博士毕业,董杰婉拒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单位的邀请,依旧坦然留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就是时刻牢记爷爷的教诲,为哺育自己的家乡、培养自己的土地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董杰从事的专业是科学技术史,数学史是科学史的一部分,而传统工艺则属于技术史研究的范畴。于是他从传统工艺入手,对内蒙古的传统工艺进行调查、研究,致力于家乡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08年,董杰接触到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艺人诺敏,了解到曾经引以为傲的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目前已经濒临失传,草原上的那达慕射箭比赛,用的都是国际弓。于是董杰向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求教,呼吁学界致力于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并以实际行动投身于行动当中。经过董杰、诺敏等人的不懈努力,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制弓艺人诺敏也被确认为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弘扬蒙古族传统乳制品制作技艺,董杰前往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师从长江学者张和平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系统学习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知识,解释蒙古族传统乳品加工技术的科学内涵,弘扬中国乳文化。董杰还帮助克什克腾旗常善沟合作社社员发掘古法榨油技艺,将该地留存上百年的锤榨法进一步产业化,仅一年就为合作社40位社员增收10万元。董杰还帮助满古梅申报兽皮制作技艺、何国志申报桦树皮制作技艺、阿敖日布申报蒙古象棋木雕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董杰利用在区内外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邀请并全程资助民间传统艺人到会展演,汇报民族、地方文化。截止到目前,他无偿资助民间艺人传承民族传统工艺、开展交流、进行产业化等各项资金,已达10余万元,为保护、发掘、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董杰(中)带领研究生查找古文献
注重科研普及 讲好中国故事
董杰除了深入进行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地方、民族文化之外,还特别注重将科学研究成果普及化,为把“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讲给百姓听积累了素材。
董杰积极参加席泽宗院士主编的《科学编年史》一书,悉心整理古今数学发展脉络,为公众了解数学提供了通俗易懂的书本。该书先后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名单、上海科普教育创新一等奖等奖励多项。他协助自治区社科普及专家李风编审编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普读本》,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浅显明了地介绍给公众。该书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董杰还积极参加推广、弘扬、展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多项活动,获得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荣誉称号。
董杰将科学技术史研究成果通俗化、普及化,利用教学、访学等机会,向更多的听众展现中国传统科技文明、内蒙古民族文化。他受邀访问中国台湾地区,在中正大学、台湾师大等高校为本科生、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及教师讲授中国传统科技文明;在嘉义县山美国小,为当地原住民小学生展示蒙古族传统工艺等民族文化;在山东曲阜主办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与原住民饮食文化论坛,邀请海峡两岸十余个少数民族同胞相互交流各自民族的饮食文化,通过传统科技文明、传统工艺、饮食文化的交流,促进不同地区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大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
董杰目前还在策划、主编《辉煌北疆》丛书。该丛书由《中国乳都》、《塞北粮仓》、《毛毡精纺》、《草原钢城》、《飞天圆梦》、《万里驼道》蒙汉双语共12本科普著作组成,将采用以点带面的撰写方式,选取粮、乳、钢铁、纺织、航天、对外贸易六个视角,采取学术支撑、数据鲜明、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写作手法,并穿插典型草原文化、北疆特色的风光图片,展现古往今来内蒙古在绿色农畜产品、能源金属、纺织化工、航天航空、向北开放等方面对中国乃至世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增长、文化繁荣做出的巨大贡献,以科普的方式宣传北疆亮丽风景线。该丛书得到中国科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顺利入选出版社选题计划,出版之后,将在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进行宣传,并在当当、亚马逊、京东三大图书网络经销商同步销售。未来还将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国翻译出版,在国际上宣传内蒙古,彰显内蒙古的文化软实力。真正架起一座让世界了解内蒙古,让内蒙古走向世界的桥梁。
千帆竞渡 再攀高峰
董杰一直坚守勤勤恳恳、奋发自强、坚持不懈的人生信念,牢记爷爷的叮嘱:回报家乡,更铭记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创始人李迪先生的教诲:勤、专、恒,合作、交流、有目标。参加工作以来,努力奋进、积极探索、尽职履责,用辛劳和汗水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董杰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者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在“英才耀北疆”颁奖典礼中,董杰作为草原英才代表接受了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的颁奖。他回首昨天,淡然一笑,从容转身,依然保持做人做事所坚守的勤勤恳恳、奋发自强、坚持不懈的本色,因为他深知荣誉已成为过往、成绩只代表过去,追求无止境,未来还有更长的路等着他继续努力奋进。
千帆竞渡,追逐者众;击楫中流,智勇者胜。董杰坚信,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在自治区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通过多年来承担科研任务所凝聚的全体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一定会为深入发掘、弘扬中国传统科技文明、提升中国以及地区文化软实力,展现不同地区、各个民族自古以来延绵不断的科学、技术与技艺的相互交流,促进各地区、国家民心相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和目标正指引着他在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的大路上脚踏实地、继续前行,为自己的人生里程书写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董杰(左)与他的研究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