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六零后王建莉:孜孜以求痴迷古文化研究-k8凯发官网

 【特别报道】六零后王建莉:孜孜以求痴迷古文化研究-k8凯发官网

新闻报道

校内要闻

【特别报道】六零后王建莉:孜孜以求痴迷古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 : 2016-04-11 点击量:

作北疆千年古代汉语文化的传播者

——记内蒙古师范大学王建莉教授

推荐人:余家骥

有一门古老的学问,叫训诂学,自治区少数专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先读一篇训诂学论文,题目为《试谈训诂中的文化反映》(《语文学刊》1996年第5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2期)上全文转载。文中举到一则例子。《诗经•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汉郑玄笺:“我愿思也,嚏读当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郑玄笺是古代的训诂。作者研究:郑玄解释东汉时有这样的习俗,人一打喷嚏就说有人谈到我了。进一步阐述,从东汉到今天仍保留着这样的风俗。今天在内蒙古民间也广泛流传。通过这个例子看到,训诂是一种语义阐释现象,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今天的训诂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篇论文的作者是王建莉教授,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作博士后。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内蒙古师范大学“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学科带头人)。任内蒙古语言学会副会长,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团管理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秘书长。任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王建莉教授是内蒙古自治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雅学研究领域很有影响。其研究方向为训诂学、汉语词汇学、辞书学。训诂,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因时地相隔而难懂的语言。训诂学源远流长,起于先秦,发展于汉唐,变革于两宋,到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最早的训诂学著作是《尔雅》。该书也是十三经之一,古代经儒对它代有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以致形成“雅学”。但关于《尔雅》的性质,即是否为同义词典,是一个老问题,一直未彻底解决。《尔雅》同时代,还有三部训诂学著作,性质明确:《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方言》是第一部方言词典,《释名》是第一部语源词典。与这三部书对比,偏偏《尔雅》的性质不清,这一问题的探讨就尤为重要。

王建莉教授著《〈尔雅〉同义词考论》(中华书局,2012年版),发表约20篇论文,提出重要观点:《尔雅》不是秦汉训诂资料的按义汇编,而是与今日同义词研究一样,作了通同义和辨通别工作,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同义词典。《尔雅》全书多数训列是一义类聚,围绕一个共义辨析同中之异,不仅抓住主要异点辨析,还结合文化义辨析。作者在对《尔雅》词汇古今训释全面研究的基础上,认真考辨其中160余条训列中的疑难词,难能可贵。以往的研究,都是从传统词语训诂的角度,本成果改变研究方法,运用现代同义词观,坚持以“一个意义”为标准,衡量全书词条,新观点、新内容叠出。

《〈尔雅〉同义词考论》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结题为优秀。多篇书评给予这部论著以高度评价。浙江大学黄金贵教授《解开《〈尔雅〉性质之谜》(《光明日报》2013年4月7日第五版)一文中评价:“该书既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尔雅》同义词的理论新著,又可作查阅、利用《尔雅》时助解疑难训列的一本小词典,功莫大焉。”

延伸这一课题,作者正在从事《尔雅》新注工作,进一步推进现代训诂学的研究,同时,也为文科读者、天文、地理、动植物等领域学者提供一个好的便于阅读的注本。

资料图片:原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连辑与王建莉老师在一起

王建莉教授近年来专攻古汉语植物名,进行系列考释,纠正人们的日常误识,匡正现代辞书的编纂。如其著《巴旦杏考》(《农业考古》2013年第4期),指出我们现在市场上食用的美国大杏仁其实是扁桃仁。扁桃的果实称扁桃仁。扁桃,俗称巴旦杏,于唐代由波斯引进中国。古汉语中巴旦杏的异名较多。巴旦杏和扁桃是古今汉语中的常用词,“美国大杏仁”因错译而产生,应该废止。

古代文献整理与训诂学密不可分,王建莉教授参与到北京大学知名教授的文献整理工作团队中,出版了《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本人承担了其中的《梁书》与《南史》。这是一套质量非常高的全译本,《二十四史全译》为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这项翻译工作难度巨大。能担此任者,必须是既精通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又通晓中国历史的专家学者。特别是还要掌握天文、地理等专门学科的知识。王先生能参与其中,可见其学术功底深厚。

王建莉教授重视语言文字的应用价值,致力于大型语文工具书的修订工作。《辞海》、《辞源》被收进高校教材《古代汉语》中重点介绍,极具权威性。

王先生十多年前参加了《辞海》的修订工作。《辞海》最早出版于1936年,是一部综合性的大型辞书,当代中国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典。从五十年代起作过几次较大的修订,2010年刊行了第六版,王建莉参与修纂25万字的条目。

近五年,王先生参加了《辞源》第三版的修纂工作。《辞源》最早出版于1915年,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标志性成果,是以古代典籍语词和解释为信息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库。从五十年代以来,经过选收内容的分工和修订,《辞源》改为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辞源》第三版修订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于2015年完成,并在商务印书馆刊行。王建莉教授共修订原书3355条植物词,具体表现在释义不确、漏释义项、书证靠后、引文有误、未列异名、注音不当、参见系统不完善等方面。还增补了约710个植物词新条目,249幅插图。该词典的修订意义重大,正如主编王宁先生说:“我们修订《辞源》不是修订一本辞书,而是重新清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中国古代文化理念和中国古代文化系统。”《辞源》的修订人员,都是具有国家水准的优秀辞书工作者,王建莉教授负责其中的植物类,须兼修语言学、植物学、古代历史文化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其工作得到主编、编辑的高度评价。


相关链接:

《内蒙古日报》2011年刊发消息“胡春华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我认为,将这两者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推动自治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建莉代表满怀激情地说。

谈到对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论述,王建莉说:“无论对哪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精神载体,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独特性的根源。内蒙古是文化资源大区,高校作为传承、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主阵地,始终就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努力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过程中,有责任、有能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能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知识支持。报告中提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等,这些都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重要研究课题和研究领域。”(记者魏那)

网站地图